转【中国教育报】bevictor伟德创新高职供给侧 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
时间:2016-10-12 来源:宣传部 作者:李菲

李菲

当前,在高职教育由规模数量型向内涵质量型发展的转型期中,高职院校要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本真,主动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校园文化、育人环境等供给侧的关键要素上实施创新,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及时转型为“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

专业建设要有新眼光

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专业建设要有战略眼光,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专业要有适应性。专业要顺应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设置专业要做到“三紧贴两围绕一重点”,即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围绕“互联网+”行动、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与鼓励类产业相关的专业。每个专业都应结合自身优势,找到和区域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相共振的点与面,从中找准自身建设的位置和发展的方向。

二是专业要有吸引力。专业的吸引力,首先靠个性化定位,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综合办学历史、比较优势、基础条件和社会声誉等因素,理性选择和重点建设适合学校特点的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其次靠差异化发展,要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优劣势、机会和短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避免盲目攀比。再其次,靠特色化立足,专业建设,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特色立足发展,靠特色赢得社会认可。

三是专业要有生命力。首先专业结构有优势,能够聚焦地方或区域的产业结构、特定行业从而打造成核心专业链、专业群。其次专业本身有方向,能够聚焦到一个专业领域,紧跟新产业、新技术升级步伐,与时俱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再其次,专业实施动态管理,要构建专业随产业发展的常态调整机制,办好本地或区域需要的专业(群),使学校专业与区域产业良性互动、同步发展。

课程开发要有新突破

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需要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高职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就业市场需求解决的是“引进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两者匹配而关联,就业市场需求就是课程设置的依据。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在精准的市场需求调查和行业分析后,根据需求的岗位职责、任务清单、职业能力标准,选择最优课程设置方案并准确、及时地实施。

二是课程结构要模块式。高职课程可以在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时间、空间上的优化结合,按不同功能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但彼此又相互依存的部分,构建成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拓展方向模块等“模块化”结构。模块化课程体系旨在建立“宽口径”的专业平台,再通过“活模块”与若干专业方向链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及就业趋向进行模块库的选择,力求做到“一专多能”。坚持“知识和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模块组合上把职业能力摆在首位,重点考虑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能力训练素材(情境模式、案例等)和训练手段、方式。按照“模块课程”组织教学,既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也方便根据市场变化和岗位实际的要求调整旧模块、组建新模块,保持课程先进性,提升高职教育的市场和岗位适应能力。

三是课程教学要实践化。教育部门关于高职教育的一系列文件都强调,高职教学中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公共课程要加强实践性教学;专业课程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归结一点就是,实践化应成为高职课程教学的常态。高职教学突出实践化教学的作用,能够开发高职生形象思维的潜力,形成他们具有相对优势的能力。

教学方法要有新路径

教学方法改革是服务专业与课程、提升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树立“教学做合一”理念。陶行知先生早就强调:“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并明确解释“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正是适合于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此,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就应从偏重于课堂讲授的“教学做分离”模式向“教学做合一”模式转型。

二是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是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实现“教—学—练—用”的良性循环。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是要建立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之上。这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将会极大调动高职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效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效益。

三是实施“分层分类”的教育。分层分类培养是因材施教的有效措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教学最优理论”,实施专业分层培养,课程分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和可行的。按层分班,按班教学,实施不同的考试考核方式,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在专业能力培养上,根据产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岗位任务要求,把学生应具备的技术技能水平,按人才成长路径划分为“技能、技术、创新”三个递进层次,实现“技能全体达标,技术多数达到,创新部分达成”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

文化引领要有新内涵

文化是一所学校内涵、特质、品位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精神文化的感召力。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大学文化是办学的灵魂,直接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行业企业文化中提炼而成的职业精神不可或缺;作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办学主体,传承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积淀的校史文化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高职院校将这几种文化凝练成深刻的“学校精神”,大力弘扬,使之成为具有强烈感召力的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动力。

二是职业文化的引导性。职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的特色,它不仅是高技能人才的知识源和技术源,也是培养学生人生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审美情趣的思想源。职业文化的引导要以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原点,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支点,目标定位于“育人”而非“制器”,让学生拥有宽厚扎实的文化积淀、创新创优的处事方法、诚信乐群的人格品质、积极主动的职业态度;让他们既获得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能力,又获得保证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力。

三是以文化人的大众化。要把以文化人的理念融入高职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如校园中有人文意蕴、品位高雅、特色鲜明的主题雕塑和景观;二级系院有各具特色的楼宇文化、墙壁文化;花草树木要有标牌文化;学校的道路、楼房都要有让人温暖的名字等。教师是文化传播者。在课堂和各类活动中,教师不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技能获得,更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教育引导学生尊重职业、热爱职业、精通专业,具备岗位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优秀的职业人;教育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职业活动来提升生命质量,成为幸福的职业人。

环境育人要有新作为

环境是内涵建设的保障,环境育人也应有新作为。

一是硬环境要“过硬”。首先,要有功能完善的教育设施,满足学生在校园衣、食、住、行、动等多样化的需求。其次,要有先进的教学仪器和信息化设备,建成高层次实训基地和数字化校园,能够满足全体师生学习、实践、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多种需要。再其次,要有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里的雕塑、景观以及各类建筑都要给人以美的熏陶,时时处处带给学生求知、求美的享受,让高职生在校三年能够浸润出富有本校特色的文化气质和风范。

二是软环境要“给力”。首先,师资队伍要多元多能。师资队伍是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中重要的资源之一。师资来源上要“多元”,要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师、研究员,更需要有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行家里手,专兼结合。“多能”是指教师能教书育人,能指导就业,能科研服务,是复合“双师型”人才。其次,制度环境要有力。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不能单凭热情和想象来进行,它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有序的管理予以保证和维护。要抓紧制定学校章程,以章程为核心来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三是内环境要“人文”。人文的核心是“人”,就是要形成以学生为本,关心、爱护、尊重学生的氛围。首先,要营造尊重人的环境,培养师生自我尊重和相互尊重的良好素养。其次,要营造宽容人的环境,展个性、尚创新都需要宽容环境,只有宽容学生的张扬,才能鼓励学生去发展个性;只有宽容学生的失败,才能鼓励学生去创新创业。再其次,营造激励人的环境,相互关心、相互激励是人文性的最好体现。当相互激励成为一种习惯时,高职生就会感到尊重和温暖,就会在快乐体验中成长成才。 (作者李菲,系bevictor伟德院长)

转载:《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12日第12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10/12/content_464232.htm?div=-1


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       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    

全国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          中国职业教育百强院校

版权所有:bevictor伟德 - bv伟德国际体育官方网站        学校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隆中路18号

校办(接待接访)电话:0710-3564925.    招生专线:0710-3519666 就业专线:0710-3567556        

招生咨询QQ:800866525   湖北省代码:C525  鄂ICP备05007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