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bevictor伟德:“普特融合 育训一体” 培养融合教育教师
时间:2021-11-22 来源:伟德体育 作者:

师生参与乡村小学融合教育支教

近年来,随着融合教育从规模扩展走向质量提升,迫切需要找到一个能突破传统融合教育教师培养、专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全新融合教育教师培养模式。bevictor伟德勇于探索,于2011年在全国开展了“普特融合 育训一体”的融合教育教师培养的探索实践。10年来,学院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学前、小学融合教育教师,为我国加快推动融合教育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

溯源·淬炼·守正创新

时间追溯到1905年,为服务当地教育事业,bevictor伟德师范专业应运而生。承载100多年的教师教育文化血脉,学校一步一个脚印,在做好教师教育文化溯源的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守正创新,于1989年创办特殊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如今,特殊教育专业已发展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建设项目,2012年被立项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项目。学前教育专业2012年被立项为高等职业学校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

在此背景下,学校开展了融合教育教师培养。2014年,学校以推进落实“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精神为指导,组建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调整专业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开始了融合教育教师培养全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实践·优势路径

——应局:直面融合教育教师培养短板

问题向来是探索与实践的出发点,学校直面融合教育教师培养的“融合教育教师培养标准缺乏”“融合教育教师培养路径不清”“融合教育教师可持续发展不够”等问题,并结合融合教育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普通教育教师基本理论和教学技能,还要具备融合教育素养的特点,精细布局、精准施策、精心育人,开始了融合教育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之路。

——破局:“普特融合 育训一体”破解难题

学院针对融合教育教师培养问题进行充分调研、摸底和有效整合,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战略思维,创新提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普特融合 育训一体”的破局思路。

“普特融合”是指“普通师范+特殊师范”集群发展,构建特殊教育专业群,探索融合教育教师培养的“五融合”模式,即:一是人才培养目标融合——为幼儿园、中小学校培养融合教育教师;二是课程体系融合——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设、高层互选”融合教育教师课程体系;三是实践教学融合——开展“普通师范教育课程实践技能训练及教学见习、实习环节与融合教育师范教育教师培养”融合;四是课程资源建设融合——以边建边用边升级国家特殊教育专业资源库为载体,实施“一课程一教材一资源一团队”工程,深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五是教学评价融合——实施“毕业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融合教育等级证书”毕业制度。“育训一体”即:融合教育教师培养将课程理论学习与从教实践环节的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融合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融为一体。

针对“融合教育教师培养标准缺乏”的问题,学校依据国家颁布的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和特殊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围绕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4个维度,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态度与行为、融合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等13个领域,研制了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融合教育能力标准和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融合教育能力标准,为融合教育教师培养提供了依据。研制“融合教育导论”“资源教师理论与实践”“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融合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个别化教育计划”“特殊儿童评估与鉴别”“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7门融合教育主干课程标准,在全国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集团内发布。此外,研制了特殊教育专业群教学标准,制定了融合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师资、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差异化的教学建议,满足同类院校的个性化需求。

破解“融合教育教师培养路径不清”的问题,创新“课程双修、技能双练、岗位双认”的“三双”驱动,优化融合教育教师培养路径。“课程双修”方面,构建了“底层共享、中层分设、高层互选”融合教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以特殊教育为引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语文教育和英语教育等专业共同组建特殊教育专业群,实现师范生素养、能力整体提升和差异化发展。专业群自主开发“融合教育导论”“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教育实习”等教师基本素养与能力课程;各专业核心素养与能力相关课程实现差异化发展;融合教育教师特长发展模块课程互选。主持国家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8年顺利通过了验收。“技能双练”方面,构建“技能逐级递进”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以成果为导向,建立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考察研究实践等全方位教育实践体系,依序从特殊筛查与评估、特殊儿童IEP制定、情绪与问题行为介入至巡回教育指导等进行专项训练,使学生技能水平逐级递进。“岗位双认”方面,构建了“融合教育教师+资源教师”岗位资格互认制度。专业群内实现双向互动交流,毕业生既能胜任普通小学、幼儿园融合教育教师岗位,也可以从事资源教师工作,满足融合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和资源教室康复训练等多样化需求,行业、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等参与考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8.56%。

针对“融合教育教师可持续发展不够”的问题,学校制定书证贯通,建立融合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一是建立“毕业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融合教育教师职业能力证书”制度,根据融合教育职业能力标准和专业群教学标准要求,将融合教育职业能力证书内容做到“四个融入”,即融入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融入教师教学设计、融入课外教学实践,专业群内学生融合教育职业能力证书全部过关,大大提高了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二是拓宽“课岗赛”三位一体融合教育实践渠道,“课岗赛”即:技能课程由行业和学校或幼儿园的名师主讲;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指导学生融合教育教学岗位实践,完成见习和实习等实践项目;校内外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三是开展融合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参与学校的融合教育职业能力中高级认定,获得职业能力等级证书,通过市级、省级和“国培计划”项目,持续提升融合教育教学能力。四是实施融合教育“双导师”制,邀请名师、学者进校园开展讲座,并担任校外实践导师。一线融合教育教师指导师范生的教育见实习,组织师范生到融合教育基地志愿助残和参与假期支教服务活动,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质量评价,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与师范精神养成相融合,具备全球视野的融合教育理念和综合素养。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拓展融合教育职后培训功能,创新“中心+”模式。依托特殊教育专业资源库,构建“职教云+课堂”,实施“1+N”教学团队同步网上教学,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效果明显。建立全国融合教育专家库,“残疾儿童行为矫正”课程被评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团队被授予教学名师和团队称号。利用湖北省特殊教育中心等平台,师范生融合教育岗位置换培训达到1.5万人,承担中西部“国培计划”、特殊教育教师省培以及中西部对口支援等项目,项目期间培训教师近2万人,服务收入逾千万元。搭建“学历提升”“交换研修生”平台,其中,特殊教育专业与湖北师范大学开展专本连读试点,已有50人毕业。与我国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台湾中台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交流活动,先后已有40人进行研修。

一项项改革,辨证施治;一次次创新,硕果喜人。

创新的“普特融合 育训一体”融合教育教师培养模式,依托特殊教育专业优势,组建了国家高水平特殊教育专业群,带动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小学)英语教育内涵建设同步提升,研制发布了融合教育教学、课程、职业能力三大类融合教育教师培养系列标准,从身心素质、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4个方面构建相应的教师素质标准体系,引领国内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量胜任融合教育的幼儿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构建融合教育教师培养“课程双修、技能双练、岗位双认”新路径,通过创新融合教育“底层共享、中层分设、高层互选”课程体系,参与升级国家特殊教育专业资源库,实施“技能逐级递进”的全程实践教学,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双修、技能双练、岗位双认”“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提升了融合教育教师培养质量。

实施“毕业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融合教育职业能力证书”制度,强化了教师在职培训,与本科师范院校联合开办专本连读、专升本教育,与海内外师范院校互换研修生,与襄阳市教育部门共建融合教育实验园区,开展订单定向师资培养,既解决了普通中小学校融合教育教师缺乏的问题,又搭建了融合教师成长平台,形成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新机制。

成果·运用·春华秋实

数据无言,却有说服力。

自“普特融合 育训一体”模式实施以来,学校取得了多项成果。7年来培养了2167名融合教育教师,分布在湖北、江苏、浙江等5个省份,1759名教师在从事随班就读教学、356名教师担任资源教师、52名教师作巡回指导、183名教师获得市级以上表彰,成为融合教育的助推器。

学校先后获批立项“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高水平“特殊教育”专业群,“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试点”“高等职业教育‘1+X’幼儿照护标准试点”两项试点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骨干专业”建设两个项目,制定融合教育专业群标准、35个课程标准和两类职业能力标准,先后取得两个软件著作权、10项国家专利,立项4项省级以上课题等。

近3年,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专业技能竞赛获国家二等奖两项和省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两项;小学教育1906班荣获2021年“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荣誉称号。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达98.20%,学生在湖北省就业比例为82.12%,家长满意度达98.51%以上,毕业生自主创办学校或企业的比例为5.6%。麦可思等评估机构显示,学校毕业生“学习与业务能力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强,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12%”。 (余荣宝 马仁海 罗世炜)

转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0日星期六3版

相关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11/20/content_601937.htm?div=-1


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       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    

全国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          中国职业教育百强院校

版权所有:bevictor伟德 - bv伟德国际体育官方网站        学校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隆中路18号

校办(接待接访)电话:0710-3564925.    招生专线:0710-3519666 就业专线:0710-3567556        

招生咨询QQ:800866525   湖北省代码:C525  鄂ICP备05007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