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苏金生为bevictor伟德学生办心理讲座 全媒体记者朱月皎翻拍
最难忘:夹着课本去上学
和李家祥一样,苏金生也是一名退休教师。从学生到教师,对于校园,他们都有着一份特别的感情。
今年75岁的苏金生出生在河北,当时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在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当建筑工人。
6岁时,苏金生正和小伙伴一块玩,小伙伴的爸爸找了过来,准备带小伙伴去学校报名,见到一旁的苏金生,便顺口问了一句:“上学吗,金生?”没想到这样一句话开启了苏金生的校园生活。
苏金生回家向母亲要了学费,便到学校报了名,领了两本课本。“那时候,课桌腿是用砖垒起来的,上面架了一块木板。”苏金生回忆道,没有书包,他就每天夹着课本去上学。可日子久了,这总归不是个事。两个多月后,苏金生告诉母亲想要一个书包。母亲便用土布给他缝制了一个,苏金生心里并不乐意。得知儿子的心思后,在北京工作的父亲给他买回了一个全新的书包。“从小到大,父母从没干涉我学习的事,但我有关学习的要求,他们都会全力支持。也许正是这样的‘放养式’教育,让我从小就明白学习是我个人的事,我有义务把它做好。”
由于所在的村小只有一、二年级,所以上三年级时,苏金生便和小伙伴们一起转到邻村小学。“邻村小学有院子,我们也就有了升旗和活动的地方。”苏金生说,每到开学时,学生们都会聚集到院子里升国旗、唱国歌。下课铃一响,大家都飞跑到院子里玩耍。
说起那时候的暑假作业,苏金生说,就是一份暑假总结,每一位学员都要告知老师暑假里做的有意义的事情。
也许正是从那时候起养成的习惯吧,至今,苏金生每年都会写一份年终总结,每一阶段的事情完成后,也会通过复盘进行反思。
苏金生表示,现在的教育,可能更注重“德智体美”,而在他儿时,劳动是不可或缺的,拾麦穗、捡花生、挖红薯……这些农活不仅是农村孩子的日常,也贯穿那时的户外课堂。老师们还会经常开展比赛,看谁干得最快、最好,并予以奖励。
到当地中心镇上初中后,苏金生和同学们也会经常到学校菜地帮忙。“劳动不仅没有影响我们的学习,反而让我们享受到快乐的田园时光,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更深深理解父母劳作的不易,珍惜眼下学习的机会。”苏金生说。
最想说:建立自我目标,学会复盘反思
1960年,苏金生跟着父亲来到宁夏,在当地永宁农校学习兽医,毕业后被分配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专区隆德县畜牧兽医站。
他将目标定位在钻研业务上。其间,他申请调到沙塘公社任兽医站站长,积累了典型病历,并发表多篇论文,后服从固原地委组织部调动,到固原农校教中兽医学。中兽医学简单来说,就是将中医的理论基础运用在诊断及治疗动物疾病上的一门学问。
在高寒山区工作了21年后,1986年,苏金生被调到原襄阳农校,任教务科科长。从畜牧兽医跨界到教育管理再到后来的心理学教学,苏金生从未停止过学习。如今,他秉持“毕生发展观”,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组织的心理援助工作。“自我目标的建立,可以改变命运。在这个开学季,作为老教师,希望通过我的经历,让更多孩子明白这一点。”苏金生说。
转自《襄阳晚报》数字报> 2021年09月06日> 14版-特别报道
相关链接:http://xywb.hj.cn/Read.asp?NewsID=1526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