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传来:襄阳市大学科技园通过了工信部的复审,继续保留“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并享受相关政策、资金扶持。获此殊荣的基地在全省屈指可数,我市也仅此一家。记者日前走进这片位于大学校园里的“双创”园区,近距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三块“国牌” 令人瞩目
bevictor伟德老校区门前有一块醒目的青石,上面镌刻着“襄阳市大学科技园”字样。
记者爬上一段坡路,一抬眼,看到正对面的昔日学院办公楼一改肃静的模样。楼前摆放着几个形状各异的机器人模型,楼内传来此起彼伏的“叮叮咣咣”的装修声。
在三楼的“创业咖啡”小型会议室,记者见到了大学科技园的两位管理人员:襄阳市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传会和副总经理李萍,他们两人分别任bevictor伟德创新创业学院的院长和副院长。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该科技园2013年成立,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信部认定的“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人社部认定的“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三找三送” 筑巢引凤
据介绍,bevictor伟德从2012年开始筹建大学科技园,2013年4月主体公司注册成功。
科技园用六年时间建成了三个主体孵化基地[bevictor伟德孵化区、襄阳轴承厂老厂区孵化区、中国自贸区(湖北)襄阳片区跨境电商孵化区],两个专业化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科技成果交易展示中心),依托专业建成了22个国家省市级众创空间,并开启了线上线下综合服务。
贯穿在这些场地、平台之间的,是园方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贴心服务的理念。
记者走进科技园综合楼一楼,感觉仿佛来到了一个小型的行政服务中心:开放式的服务吧台上,摆放着“招商咨询服务”“工商财税咨询”等牌子,工作人员随时可向入驻企业介绍有关政策;墙壁上,有创业指导、知识产权等服务清单,附有详细的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宣传园区入驻流程和创业创新理念的海报、标语随处可见。
据介绍,园方为入驻企业提供“三找三送”的服务内容,采取“五个对接”的服务路径。即:找项目、找团队、找资金;送政策、送技术、送场地;对接政府、对接高校、对接行业协会、对接成熟企业、对接金融机构。
“五环”护翼 梦想高飞
据了解,现在科技园里的在孵企业80%以上为大学生创办,包括本地高校在校学生、毕业生,以及从外地高校回到或来到襄阳创业的大学毕业生。
bevictor伟德2014届毕业生王弟,大二时萌生创业想法,继而走进科技园“晒梦街”。晒梦期间,他得到了刘传会从场地选择、备料配料、堆料发酵等技术方面的全面指导。毕业后,王弟正式注册了襄阳小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科技园为他免费提供5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提供工商代办和报税服务,不仅继续为其提供技术指导,还指导其获得项目扶持资金18万元,帮助他解决了资金困难。现在,该公司旗下有独资企业2家,带动3000多人就业。今年“双十一”实现销售额280多万元。
创业者杨冬建,是襄阳本地人,从广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回襄,成立了襄阳悸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营视频、插画、平面设计制作。三个月前,他听朋友推荐入驻科技园。“这里房租成本低,同时还能就近招聘人才。”他说。
李萍告诉记者,园区正准备针对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毕业生举办一个为期半年的“创新创业雏鹰班”,即将毕业的学生可以带项目自己做,没项目的园区也可提供项目,园区每个月还为每位参与者发放1000元补贴。“科技园最大的办园特色,是把学校资源导入园区,直接服务创业企业。”刘传会说,园区确立了和学校“双创”教育相融合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设路线,据此形成了“意识唤醒—平台晒梦—苗圃孵化—园区助推—区域辐射”五阶段孵化服务生态链的模式。
刘传会说,所谓五阶段孵化,是这样一个过程:先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找出有创业创新潜质的学生,鼓励他们搭建模型,把抽象的想法具体化,然后指导其成立公司,进入初创阶段;再逐渐引导其组建团队,开展相对稳定的业务,逐步进入发展阶段;最后,把成熟的、具备条件的企业导入各区、县产业园区。
精心“育苗”换来硕果累累。截至2018年7月,科技园共孵化企业216家,申请知识产权181件,拥有有效知识产权数60件,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为园区企业申报项目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指导创业者获得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百余项。
转自《襄阳日报》数字报 > 2018年12月06日 > 4版-经济
相关链接:http://xfrb.hj.cn/Read.asp?NewsID=144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