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随感之二:我愿作一粒种子
时间:2011-04-29 来源:宣传部 作者:lzj

算起来,我和张老师来疆已有一个多月了。

到这个地方来,从内心讲还是很希望能和少数民族人士打打交道。毕竟和汉族人在一起生活工作了30多年,能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和我们不同民族的同胞一起工作学习、一起生活,应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真正开始接触少数民族是在给0903护理班同学上课的时候。这个班有52个同学,由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人组成。每次坐在前面的是3个蒙古族的女孩,她们3个最听话!蒙古族的发音还好,普通话和我们差不多。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我分不太清,长相差不多,特点是五官轮廓比较清晰,眼睛陷的深一些,鼻子抬的高一些,很有些欧洲人“高鼻子大眼睛”的感觉。

刘晓斌老师(中)在给少数民族班同学上课

我教他们制作PPT幻灯片时用普通话讲课,同学们和我讲话的时候用汉语,自己交流的时候则用本族语言。他们用汉语发音的时候音调总是发不准,有点“阴阳怪调”的感觉,我就模仿他们发音的规律,很别扭的和他们讲话。其中,有个女同学热扎古丽对我说:“老师,你好好说话撒!”我有些不好意思了,弄巧成拙,赶紧恢复正常的普通话语调。

在给同学们讲解PPT动画的时候,我把当时在校做的为学院创建国家示范院校的PPT报告打开给同学们看,每一张顺便把内容也作了详细讲解。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问这问那,后来蒙古族的阿丽说“老师,我请你吃几天羊肉,你把我弄到你们学校吧!”我忽然觉得自己像是在搞招生宣传了,赶紧说“新疆也有很多好的学校,大家不必跑那么远。如果大家真心觉得我们学校好,不用请我吃羊肉,你们参加考试通过了,老师一定想办法给你们弄过去”。

援疆教师的课余生活——拾石赏石(左二为张优珍老师)

来到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我想我们应该就像一粒种子,要在这里生根发芽。一个国家有国魂,一个军队有军魂,一个学校有校魂。我们每一位援疆教师都来自于内地的不同学校,我们应该把自己原学校的“魂”带来,把原有学校的“精髓”带来。这种“精髓”或是一种先进的办学理念、创新的教育方法、深厚的文化积淀,或是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生活习惯等。这种隐形的内涵的东西能够影响周围的人。我希望自己能够将学院的精髓带过来,在这里发扬光大,开花结果,造福于边疆人民。

来源:人文艺术学院援疆教师 刘晓斌/文

(编者注:文中的“张老师”是我院第二位援疆教师、附属医院张优珍老师,目前与刘晓斌老师一起,同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博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支教。)


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       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    

全国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          中国职业教育百强院校

版权所有:bevictor伟德 - bv伟德国际体育官方网站        学校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隆中路18号

校办(接待接访)电话:0710-3564925.    招生专线:0710-3519666 就业专线:0710-3567556        

招生咨询QQ:800866525   湖北省代码:C525  鄂ICP备05007907号